18107430031
当前位置:湘西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生活百科

走进湘西--历史沿革--历史上境域内存在过的类似州级(地区级)建制的机构有

2023/8/31 15:29:08

来源:湘西政府网

一、羁縻州宣慰司
包括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和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 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析辰州置溪州,天宝元年(742),改溪州为溪州灵溪郡,乾元元年(758)复溪州名,辖大乡、三亭2县,隶黔中道。五代时析为3州:誓下州、上溪州、保靖州。均属楚彭氏世袭溪州地。宋朝分上、中、下溪州,又有龙赐、天赐、中顺、感化、保靖、永顺等6州,懿、安、远、新、治、富、未、宁、南、顺、高州共20州①,均为羁縻州,皆设
①按《宋史•西南溪洞诸蛮传》、《永顺县志》民国版载“又有溶州.渭州、吉州、蓝州、保顺州共25州”。
刺史。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余19州皆隶属,谓誓下州。彭氏世据溪州,自署刺史,兄弟子侄世代承袭。治所在今永顺县东南旧司城,隶荆湖北路。元至元年间(1264~1294)置永顺路,后改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至大三年(1310),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元至正十一年(1351),改为永顺等处军民宣扶使司,辖58旗,隶四川行省。
明洪武三年(1370) 二月为州,十二月置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治永顺。洪武六年(1373)4为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治永顺。隶湖广布政使司,后改属湖广都指挥使司。辖3州,6长官司:即南渭州(今永顺部分地)、施溶州(今永顺、古丈部分地)、上溪州(今龙山县),驴迟洞(今永顺部分地)、腊惹洞(今永顺部分地)、萝着黄洞(今永顺古丈地)、施溶溪(今顺地)、田家洞,(今古丈地)、自崖洞(今龙山地)共6长官司。
清雍正七年(1729)废宣慰司,置永顺府。治今永顺灵溪镇。辖永顺、保靖、龙山、桑植4县。隶辰沅永靖道。
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五代十国时,后梁开平元年(907)分三亭县置保静州(今保靖、花垣地),属楚彭氏溪州。后周广顺三年(953),置保静州安抚使,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改为羁縻保静州,属荆湖北路。元初,改保静州为保靖州,属湖广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置保靖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宣慰司,洪武六年,升为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布政使司,后改属湖广都指挥使司。治保靖,辖五寨长官司(今凤凰地)、竿子坪长官司(今凤凰县地)④。清雍正七年(1729)五月,废保靖宣慰司置保靖县。治保靖,隶永顺府。
 
二、永顺府
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裁永顺、保靖、桑植3司,置永顺府。属分巡辰永靖道,隶湖南布政使司,辖永顺、龙山、保靖、桑植4县。雍正十三年,府属分巡辰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1736),属辰沅永靖兵备道。
清道光二年(1822),析永顺县之罗依、西英、功全、冲正4保地置古丈坪厅(散厅),直隶永顺府。民国2~(1913),改古丈坪厅为古丈县。属永顺府。时永顺府辖五县:即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古丈。治永顺、隶辰沅永靖道。民国3年,湖南省废“府”、“州”、“厅”,府下县直隶湖南省辰沅永靖道。
 
三、辰沅永靖道
清康熙三年(1664),设分巡辰沅靖道,治沅州(今芷江),隶湖南布政使司。辖2府州11州县。康熙四十三年,道治移迁五寨司城(今凤凰)。清雍正七年(1729),置永顺府旧其所属。雍正八年,改分巡辰沅靖道为分巡辰永靖道,治凤凰。雍正十三年,道廉兵备,改辰永靖道为辰永
①土司各分部落称“旗”。58旗为“辰则东西南北雄.将能精锐爱先锋。左韬德茂亲勋策.右略灵通镇荩忠。武敌雨星
义马•称冲水战涌祥龙。项长虎豹嘉威捷•福庆凯旋智胜功。后添设“请谋’,二字.一字一旗共58旗。土司家另设有:戎、猪、镶、
苗、米房、吹鼓手、伴俏、长川、放人、总管等“旗”。
②按《永顺府志》乾隆版载“保靖司在明有长官司五:一为五寨等五洞;一为竿子坪.一为两江口.一为镇远臻部等处”。
靖兵备道。清乾隆元年(1736)升沅州为府,改辰永靖兵备道为辰沅永靖兵备道,治凤凰,隶湖南布政使司。清嘉庆元年(1796)升乾州厅、永绥厅、凤凰厅为直隶厅来属。至清末辖3府、1直隶州、4直隶厅、16厅(散厅)州、县。3府即:辰州府,治沅陵。辖沅陵、泸溪、辰溪、溆浦4县。沅州府,治芷江。辖芷江、黔阳、麻阳3县。永顺府,治永顺。领永顺、保靖、龙山、桑植4县和古丈坪厅。1直隶州,即靖州,治靖州。领靖州直辖地、绥宁、通道、会同3县。4直隶厅:即乾州、凤凰、永绥、晃州直隶厅。
民国3年(1914),湖南省废“府”、“州”、“厅”,保留道,州厅改名为县。改辰沅永靖道为辰沅道,治凤凰。辖20县:即凤凰、乾城、古丈、永绥、保靖、永顺、龙山、泸溪、桑植、沅陵、辰溪、麻阳、溆浦、芷江、黔阳、靖县、晃县、绥宁、会同、通道。民国5年,裁武陵道,将所属大庸、石门、慈利、桃源等4县划入,总24县。民国11年,湖南省道制撤销,属县直隶湖南省。
 
四、督察区、专区
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湖南省政府在沅陵设置湘西绥靖处,指定绥靖19县,划分5个行政督察区。治在今湘西州I境内的有第三、第五行政督察区。即永保龙桑区,专员公署设永顺,辖永顺、保靖、龙山、桑植4县。乾凤古绥区,专员公署设乾城(今吉首乾州),辖乾城、凤凰、古丈、永绥4县。境内泸溪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公署在沅陵。
民国25年5月,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正式颁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暂行条例》后,湖南省扩大在湘西的行政督察区域,重新调整为4个督察区。由原19县增至25县。境内泸溪、永顺、龙山县被划入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沅陵。乾城、凤凰、保靖、古丈、永绥县被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乾城。
民国26年12月,湖南全省普遍设置行政督察区,以专员兼任驻地县县长。全省75个县、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境内永顺、泸溪2县被划入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沅陵。乾城、龙山、保靖、古丈、永绥、凤凰6县划入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乾城。
民国29年4月,湖南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划全省为10个行政督察区。治在境内的有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永顺,辖永顺、保靖、龙山、古丈、桑植、大庸6县。乾城、凤凰、永绥、泸溪4县被划人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沅陵。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专区 1949年12月底,湖南先后设置10个专区。治在境内的有永顺专区。1950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沅陵设置湘西行政公署,辖永顺、沅陵、会同3个专区。治在境内的永顺专区,专员公署设永顺,辖永顺、保靖、古丈、龙山、桑植、大庸6县。乾城、永绥、泸溪、凤凰4县划入沅陵专区。公署设沅陵。
 
五、湘西苗族自治区、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域,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宋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宣慰司、辰州路、澧州路和四川行省永顺宣慰司,以及新添葛蛮安抚司地。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清置永顺府和凤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1914~1922年为辰沅道。1938~1949年为第八、九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永绥、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因此,1952年8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划乾城、凤凰、永绥、泸溪、古丈、保靖6县地,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地师级),区治设乾城县所里镇,隶湖南省,辖6县,即乾城、凤凰、花垣、泸溪、古丈、保靖。9月湘西行署及所属永顺、沅陵、会同3专区撤销,其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由湘西苗族自治区代管,至12月正式接管这4县。1955年4月28日,根据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州治州域不变。1957年9月6日国务院第五十七次全体会议通过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设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撤销湘西苗族自治州的决定。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同时湘西苗族自治州宣布撤销。
1952年设立湘西苗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乾城县所里。原永顺专区所属永顺、龙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6县及原沅陵专区所属乾城、永绥、泸溪、凤凰4县划入湘西苗族自治区。辖10县。1953年乾城县改名为吉首县;永绥县改名花垣县。1954年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改由省直辖,仍委托该自治区代管。1955年湘西苗族自治区改设湘西苗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吉首县。1957年9月20日设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驻吉首县。原湘西苗族自治州所属吉首、泸溪(驻武溪镇)、凤凰(驻沱江镇)、花垣、保靖(驻迁陵镇)、古丈6县及原由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省领导的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划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10县。永顺专区1949年设永顺专区,专署驻永顺县。辖永顺、龙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等6县。1952年撤销永顺专区,原永顺专区所属永顺、龙山、大庸、保靖、桑植、古丈6县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 (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沿革•史为乐著》)



文章来源:湘西政府网

湘西生活网www.0743.com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8107430031
  • Q Q: 1260743
  • 微信: 18107430031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湘西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苏ICP备2023016660号-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31146  |  黑公网安备 23100002000057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